
东莞大岭山镇近日上演了一出荒诞的“资源拍卖”:1.265796亿元,7790个公共停车位二十年使用权被打包出售。
这笔看似普通的交易,实则是将百姓的公共空间装进资本口袋的“合法化抢劫”——每天清晨七点抢车位的打工人不会想到,自己争夺的每个方格,早已被标上16万元/个的价签。
在政府文件里,这被称为“有偿使用创新”;
在百姓账本上,这意味着一杯奶茶钱只能停4小时的现实。
当某部门负责人宣称“市场化运作提升管理效率”时,长安路边的王女士正攥着23元的停车发票发愁——这相当于她送三小时外卖的报酬。
这场交易的可怕之处,在于它精准踩中了三大“合法化陷阱”:
偷换概念:将《物权法》规定的“业主共有”车位,包装成“政府可处置资产”;
期限魔术:二十年使用权近乎永久性转让,远超《市政公共资源特许经营管理办法》规定的五年上限;
成本转嫁:中标企业光利息就要支付5000万,最终必然通过涨停车费向市民索回。
更令人胆寒的是,这种套路正在全国复制粘贴:
广州某村将祠堂前空地划出300个收费车位;
杭州西湖景区外围道路突然竖起电子闸机;
重庆某小区把消防通道改成“VIP停车位”……当公共空间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,“人民城市”正在变成“人民币城市”。
在某次市政招商会上,工作人员私下透露了“公共资源资本化”的标准流程:
制造稀缺:撤除原有免费车位,人为制造“停车难”;
政策背书:出台《静态交通管理条例》,将收费合法化;
利益捆绑:引入关联企业中标,部分收益转入“城市更新基金”;
舆论管控:将反对声音定义为“不配合城市发展”。
这条灰色产业链上,法律顾问负责钻《价格法》漏洞,评估机构给公共资源标出天价,招标代理设置特定企业门槛。
而最终买单的,是那些为省五元停车费宁愿违停吃罚单的普通市民。
当公共资源成为某些部门的“小金库”,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掠夺:
民生成本飙升:东莞工厂区工人每月停车支出占比工资8%,超过世卫组织设定的交通贫困线;
社会信任崩塌:某社区调查显示,73%居民认为“政府与企业合谋薅羊毛”;
法治根基动摇:深圳某街道办强划车位收费被告,法院判决竟以“促进财政增收”为由驳回起诉。
在佛山某工业园,工人们自发用油漆涂掉收费车位编码,这场“马路战争”暴露出底层民众的绝望反抗。
当守护公共利益的部门成了利益集团帮凶,普通人连愤怒都显得无力。
要遏止这场“公共资源大拍卖”,需三剂猛药:
法律亮剑:明确市政道路、公共绿地等产生的停车位100%属于全民所有,禁止任何形式的长期出让;
阳光消毒:强制公开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数据,接受全民在线监督;
终身追责:对违规处置公共资产的决策者,追究“盗窃公共财产罪”刑责。
杭州已试点“全民股东”模式,将公共停车收益按社保账号分红;
青岛建立“市民否决权”制度,重大公共资源处置需超七成居民同意。
这些探索证明:唯有让人民真正成为城市主人,才能终结“崽卖爷田”的闹剧。
东莞某幼儿园墙上画着“我的城市我的家”,而现实中,孩子们的家正在被切成标价出售的停车位。
当公共服务的初心变成生意经,受损的不仅是市民钱包,更是整个社会的公平底线。
记住:今天默许1.26亿卖掉7790个车位,明天就可能有人拍卖公园长椅的晒太阳权——毕竟在某些人眼里,连阳光都能标价,只要权力够大,法律够松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