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榴榴无忌

蜀汉率先灭亡了,不是阿斗扶不起,而是一个被赋税兵役冗员抽干朽坏的社会只等风来

| 人围观 |

我本英雄2025-07-10 17:37:12

资治通鉴•魏纪十》载,汉主遣太仆蒋显别敕姜维使降钟会,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于艾,户二十八万,口九十四万,甲士十万二千,吏四万人。艾至成都城北,汉主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,面缚舆榇诣军门。

夷陵战败,昭烈皇帝托孤白帝城时,蜀汉已是国运衰微。丞相秉政,对内,严刑峻法,刚猛治国,吏不容奸,强不侵弱,人怀自厉,选贤任能,济之荣恩,道不拾遗,风化肃然;对外,谨记先主“汉贼不两立,王业不偏安”的政治遗嘱,连年劳师远征,开启蜀汉北伐之旅。从诸葛到姜维,四十一年之间与魏国开战十六场次,其中,蜀汉北伐十五次,抵御曹爽入寇一次。

蜀汉,蕞尔小国,人口不过百万,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大县,军队十万,各级官吏四万,平均每2户百姓、6.6口人要供养1个士兵或官吏。而且,还要维持一场旷日持久战争。蜀汉的北伐,竭仓廪府库,奋全国之力,而曹魏那边仅以雍、凉二州的兵力对付蜀汉大军,更多的兵力部署在豫、扬,防御更具威胁的东吴。比较魏蜀两国国力,蜀汉北伐的坚定与执着,使人心生悲凉。好比,你真打,人家拿你当陪练,最后你撑不下去累趴下了。后来,邓艾凿山开路,附木攀崖,身裹毡毯赴摩天绝壁,穿越七百里阴平小道,数千疲惫之卒来到了成都城下,国家就这么灭亡了。


蜀汉国防开始皆实兵堵围,昭烈皇帝以魏延镇汉中,御敌于外,到后来姜维建议敛兵聚谷,退就汉、乐二城,听敌入平进入口袋,再谋取大利的时候。其实,这个时候国家已经被战争拖垮,到了政府的财政支撑不起正常的国家防务了。

吴大鸿胪张俨看出了这个问题,在其作《述佐篇》中论蜀汉的北伐:“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,然处孤绝之地,战士不满五万,自可闭关守险,君臣无事。空劳师旅,无岁不征,未能进咫尺之地,开帝王之基,而使国内受其荒残,西土苦其役调”。

吴大夫薛珝使蜀答礼,察觉到了蜀汉的败亡,“入其朝不闻直声,经其野民有菜色”,喟叹‘燕雀处堂,不知大厦之将焚’。不可否认,蜀汉时期的益州人民的幸福感是最低的。

当时的史家陈寿,还有后来的人喜欢质疑诸葛丞相的军事能力,认为丞相长于治民治军,统兵作战,智谋奇略,非其所长,以至无岁不征,却无尺土之功。类似说法,显然对诸葛评价太过于表面。做一个很直白的比较,魏国司马懿,除了害怕丞相本尊,奇兵奔袭新城诛孟达,长途跋涉稳扎稳打平辽东斩公孙渊,对当时所有人砍瓜切菜,在三国后期其军事能力是天花板级的。但是,面对诸葛,天时地利人和,优势占尽,选择一再龟缩,就连他的属下都看不下去,讥其“畏蜀如虎”。所以,不是丞相打仗不行,而是蜀汉坚持的国家战略方向性错误。光复汉室,这个正确的政治口号,适合先主创业时期,入川建立季汉政权后,一味重武备而不恤民力,显然不合时宜。

蜀汉立国四十二年,历二帝,最冤后主刘禅,空担“扶不起”的不名誉,为后人所诟。昭烈皇帝殂,阿斗遵行遗训,尊诸葛为相父,政事咸决于亮。诸葛殁,蒋琬继,蒋琬殁,费袆继,费袆死,姜维继,在后诸葛亮三十年里,将丞相安排的接班人一一用了个遍。后主在位四十年,相对魏吴,蜀汉国内政治稳定,没有出现权臣乱政欺主,没有出现宗族谋逆祸国,也没有枉杀滥杀大臣,刘禅不算英明神武,也是妥妥的守成之君,皇帝当到这个份上,放在两汉二十四帝中比较,稳居中游没问题。尤其,刘禅享年六十五岁,这一点在两汉皇帝中非常难得。兵临城下,不忍百姓遭受战乱,选择投降,那个叫仁,明智不可行果断不为,那个叫智,至于“此间乐,不思蜀”,那句千古名言,那是面对司马昭老狐狸而表现出顶级的生存智慧。


当时,魏国高平陵之变,曹爽既诛,讨蜀护军、右将军夏侯霸,为曹爽所厚,以为祸必相及,大惧,遂奔汉。史籍载,“及霸入蜀,禅与相见,释之曰:‘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,非我先人之手刃也’,指其儿子以示之:‘此夏侯氏之甥也’”。之前,霸以其父渊死于蜀,常切齿有报仇之志,而今势穷投蜀,初见汉主,踖踧之态可想而知。后主刘禅的一番言语,冰释夏侯霸心里的疙疙瘩瘩。意思是,当年令尊大人不幸遇难于行军打仗中,职业军人死于战场,也是死得其所,您看您还是我们家孩子的舅舅呢。这么会说话,情商爆表,真正的人精级的,哪里是阿斗?

蜀汉灭亡了,司马昭因灭蜀功勋,进晋公爵为王,司马氏受禅只剩一步。蜀汉怀帝刘禅从溽热的成都平原迁徙到中原洛阳,以安乐公的封号生活了八年,善终。北方的中央政府体恤益州遭受战乱,特赦益州士民,复除租税之半五年,换了主公的益州人民迎来了暂时的休养。只是邓艾、钟会,这两个功狗,没有逃出被烹的历史规律。

蜀汉率先灭亡了,不是阿斗扶不起,而是一个被赋税、兵役、冗员重压下的社会,已经行将就木,坍塌只差轰然一声。



随便看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