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榴榴无忌

张学良的聪明

| 人围观 |

我本英雄2025-07-07 17:38:37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两字任人呼不肖,
一生误我是聪明。

这是张学良晚年给自己下的考语。张学良去台湾后曾受蒋介石召见,蒋要他写出西安事变的真实过程,张学良写了《西安事变反省录》,其中自我评价自己:

未及弱冠,出掌军旅,虽数遭大变,皆凭一己独断孤行,或有成功,或能渡过;未足而立之年,即负方面,独握大权,此古人云:“少年登科,大不幸”者也。处事接物,但凭一己之小聪明和良心直觉,关于中国之礼教,殊少承受,热情豪放,浪漫狂爽,忿事急躁,有勇无义,此种种薰陶,如今思来,恐受西方之师友者,为多也。

应该说张学良对自己的评价还是中肯的。


张学良其实自视颇高,能入他法眼的人不多,甚至很少。他对他父亲张老帅的评价是“有雄才无大略”;对老蒋的评价是“有大略无雄才”。


他评价吴佩孚太蠢,第二次直奉战争居然使用添油战术,一个师一个师的增兵,结果21万人被奉军7万人逐个打败。


他说冯玉祥一辈子搞假的,太残忍,肯定失败。说阎锡山像个买卖人,不能做中国的领袖。所以中原大战他武装调停,支持了老蒋。但他认为老蒋的思想太旧,只用奴才,不用人才。


张学良看问题还是很深刻的,比如他对中共的佩服,他对他的部下评价红军长征时说:这万里长征你们谁能带?没有吃的,那些兵会跟你走?要是我们还不是把兵都带没了。


他认为奉军,包括中央军都没有主义,也就是没有中心思想。带兵靠的是金钱待遇和私人感情。而共产党是有主义、有中心思想、有信仰的,所以他说国民党剿共是剿不了的。这说明张学良看问题眼光还是很犀利的,有政治眼光。

九一八事变后,他下野去欧洲考察,接受了意大利和德国的一个政党、一个主义、一个领袖的政治理念,对不对呢?看看大陆、台湾后来的几十年,是不是就是如此呢?


除了这些“大略”,张学良为人处世也是很聪明很细腻的。比如对于杨宇霆常荫槐的不轨,张学良早有察觉,但一直隐忍,以麻痹对方。有一次杨宇霆常荫槐从捷克购买了3万支枪,准备组建山林队,由常荫槐控制这支队伍。因为枪支是需要许可证的,也就是所谓护照,杨宇霆办证时就对负责人说这事少帅是知道的,其实张学良并不知情。这位负责人有一次碰到张学良,随口问了一句这批枪的事“这事你知道吧?”张学良若无其事的说“这事我知道。”由此可见张学良的心机。而通过这类事情,张学良才下决心突然处决了杨常二人。


张学良晚年接受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工作人员访问时,说自己还是一个好的“说客”。那是在1936年,蒋介石50大寿,准备在洛阳避寿。当时阎锡山因为中原大战失败下野,和中央老蒋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,张学良就去山西阎锡山老家河边村去劝他,鼓励他去给老蒋拜寿,改善和蒋的关系,阎锡山同意了。但张学良说我先去和蒋先生沟通,完了你再去。


张学良回洛阳对老蒋说阎百川准备来给你拜寿,表示他和中央和解的诚意,我建议你先去山西看他,这样姿态更高。蒋介石觉得很有道理,就亲自去山西看望了阎锡山,此举令阎锡山很感动。自然,接下来的老蒋50大寿阎锡山就来了,并且是第一个来的。蒋阎之间尽释前嫌,后来二人关系一直不错。这其中张学良功不可没。


所以网上现在很多人说张学良是纨绔子弟,是草包,行事冲动率性,其实并非如此。


随便看看